奈米新世界logo

  • 首頁首頁
  • 網站導覽
  • 相關資源
  • 檢索查詢
  • RSS
  • 字型
  • 小中大

奈米創新‧新世界

陰影

:::
  • 奈米基礎概念
  • 自然界的奈米現象
  • 奈米的應用
  • 互動學習

相關資源

  • 參考文獻
  • 網站連結
  • 奈米大事紀
:::
回首頁 > 相關資源 > 奈米大事紀
奈米大事紀
年 份 年物 奈米科技發展
""
1959 美國科學家費曼(Richard Pillips Feynman,1918-1988) 12月29日在美國加州舉行的美國物理學會(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)年會上進行一個題目為「底部上有大量空間」(There,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)的演講時就曾提出:「物理極限是否會阻礙我們按照自己的意思任意移動原子(putting the atoms where you want)」也因此我們將費曼尊稱為奈米之父。
""
1962 日本物理學家久保亮五(R.Kubo) 提出了著名的久保理論-----「量子侷限理論」(Quantum Confinement Theory),用以解釋金屬超微粒所呈現的能量不連續現象。此後,科學家開始瞭解到物質在小到超微結構(奈米尺寸下)之下,會表現出不同於常見狀態下所見的性質。
""
1974 日本科學大學教授谷口紀男(Norio Taniguchi) 在日本學會等舉辦的一次國際生產工程技術會議上,在其論文「奈米技術的機組礎概念」(On the Basic Concept of Nanotechnology)率先使用「奈米技術」一詞來描述精密機械加工。以這個新名詞來強調一個新的精密技術和新的精度標準的時代趨勢。
""
1981 瑞士人羅瑞(Heinrich Rohrer)博士和德國人賓尼(Gerd Karl Binnig)博士 國際商業機器公司(IBM)蘇黎世研究實驗室的工程司共同發明了掃描穿隧顯微鏡(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,STM)。使用人類首度得以在大氣常溫下觀察到原子,也為相關的測量及操控原子等技術奠定了基礎,可以是說奈米技術發明史上劃時代的一個里程碑。兩人因此項研究發明,與1934年發明電子顯微鏡(Electron microscope,EM)的德國人魯斯卡(E.Ruska)共同獲得198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。
""
1985 英國蘇塞克斯大學的克羅托(Sir Harold W.Kroto)教授與美國萊斯大學的克爾和克摩利(Richard E.Smalley)教授 合作進行研究,以氦氣體雷射做脈衝發出,噴射在石墨把上,使碳受熱化,並通過甲苯收集而製造出以C60、C70為主的富勒烯分子。 克羅托、克爾和史摩利因為富勒烯分子的發現,一起榮獲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。
""
1985 莫斯科國立大學物理物理教授康斯坦丁,利哈廖夫等人 提出可以通過控制單電子進入或離開所謂「庫侖島」(Coulomb`island),這是單電子元件的基礎。
""
1987 荷蘭戴爾夫特理工大學的巴爾特、威斯和飛利浦研究所的亨克、豪特等人 在研究電流流過現在被稱為「量子點接觸」(quantum dots contact)的奈米結構時,獲得了明顯的具有台階特徵的伏安特性,這是電導量子化有力證據。
""
1988 德國科學家格倫貝格(Grünberg)和法國科學家費爾(Albert Fert) 發現奈米材料的「巨磁電阻效應」,奈米技術必將會引發一場全新的「微電子革命」。
""
1990 美國國際商業機械公司(IBM)的科學家伊格(Don M.Eigler)博士與史維哲(E.K.Schweizer) 在液氦溫度(4K)下,利用掃描作用力顯微鏡(Scanning Force Microscope,SFM)探針,藉由電場吸附與去電場分離,成功地在鎳表面以35個氙原子排成”IBM”三個英文字母,每個字只有5奈米大。這是人類首次操縱原子書法(atomic calligraphy)歷史紀錄。
""
1990 美國貝爾實驗室 貝爾實驗室推出驚世傑作:「一個只有跳蚤般大小但五臟俱全的奈米機器人」,而奈米技術將會引發一場全新的「工業革命」。
""
 | 1 | 2 | 3 | 4 | 下一頁 | 最末頁 資料筆數:34 頁數:1/4
  • Copyright © 2012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. 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補助單位:科技部-科教發展及國際合作司
  • 瀏覽人次:1129433
  •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Logo
  • aplus